「百萬線上課程的設計、行銷與經營」課程心得:精心打磨,創造被動收入


本文作者吳升皓(Liz),在英國、深圳、 北京及臺灣生活或工作。風格退休提案「好玩Club」創辦人。歷任涵碧樓行銷公關經理、信義集團聯合業務處專案經理,工作經驗包含顧問、行銷企劃、文案、品牌公關、商場營運及開發業務,嘗試從不同角度觀看事物,讓思考立體,擅長將模糊化為清晰、把硬知識炒成家常菜。感謝授權「內容駭客」轉載,特此申謝。

伴隨知識付費的風潮崛起,近期線上開課平臺也彷彿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出現,像是國外的UdemyCourseraSKILLSHARE,以及國內的hahowyotta鐘點大師……這些線上開課平臺各擅勝場,平臺優勢或許不盡相同,卻都想方設法幫「素人」打破知識的藩籬——技術專業再也不是某些權威抓在手裡的專利了,只要有個足以展現的平臺,人人都可以是值得學習的對象。


更棒的是第一線面對市場,觀眾(學員)可以透過購買的實際行動,實質上決定了誰才是最有價值的。而端不出牛肉(具有價值的內容)、不擅包裝或賣相不佳的老師,都有可能出局。換言之,各方權威和素人在知識的面前無所遁形,也真正做到了平起平坐;同時,透過募資門檻的篩選,唯有通過門檻的課程提案才會正式對外開課與收費,這樣的機制對開課講師來說,不僅帶來安全感,也更有保障。我想,這也是開課平臺有趣而美妙的地方吧?

也是在這種知識付費的風潮下,傳授如何打造具有價值的線上課程的專屬課程「讓課程暢銷的know-how」也應運而生。上周,筆者所參加的「百萬線上課程的設計、行銷與經營」就是一例。講師李柏鋒hahow上有過開課的經驗,而且自己的課程成績表現不俗(嗯,是業績百萬課程講師來的),他用一堂課的時間由淺入深,不藏私地輸出全套秘訣,還包括很多機密數字耶!心裡驚嘆連連,手上卻抄個不停……嗯,講師果然把我們當自己人。

講師和平臺,既合作又競爭


從素人新手對線上開課的疑慮(像是沒經驗、沒同伴或不知道有沒有市場?),問卷調查是否真有效(填問卷的人,不等同真的來買你課的人喔!但你可以用來測試價格。)?另外,你跟所選擇開課的平臺之間,其實存在著一種競合關係——你從平臺端可以爭取新的粉絲,但平臺經營者同樣測試你的人氣;甚至當你砸預算下廣告時,平臺也才會跟著投放資源來搶這筆訂單。這是很有趣的事情,當然,最後雙方都能受益!

另外,李柏鋒也跟大家分享,所謂「有沒有市場?」其實是個很玄的問題,他的建議是「其實沒人知道答案,你就不妨提案看看吧?」不過,提案通過之後確定要開課時,倒是有幾個小地方可以觀察:

  1. 沒有人開某類課程:那當第一個開課的最好! 
  2. 有人開某類課程:最有社群力的(平臺)賣最好! 
  3. 很多人開某類課程(譬如遍地開花的Facebook廣告投放、社群行銷等):往往是最有名氣的人賣得最好。

入門不難,懂不懂眉角卻差很多


李柏鋒也以自己的課為例,分享了線上課的開課流程和錄製費用。開課的流程,基本上依序如下:
  1. 提案(只需大綱與摘要)。
  2. 前測問卷。
  3. 撰寫募資腳本影片(就是勸敗文啦)。 
  4. 進入30天募資期間(這裡可以根據網友留言調整內容:例如有人詢問可不可以教甚麼?那就可以根據大家想知道的內容,調整比例權重)。
  5. 撰寫課程腳本與製作簡報(約花費30天)。
  6. 課程錄影與後製(概抓30天,其實錄製的過程很快,費工的地方是品管。
李柏鋒建議大家,要測試在各種工具(好比手機、電腦、電視與平板電腦)上的效果,譬如用手機檢視,看看Logo有沒壓在講師頭上(否則彷彿有種樑壓頂的感覺);還有檢測音效,分別用靜音、開喇叭和帶耳機分開看一次,這是因為有的學員會將每個單元獨立分開看(例如:需要某單元的內容時,就直接看那堂課……大家未必會依照順序看)。

他也建議,不妨找兩個很龜毛的朋友(最好是男女各一)看一次,確認是否大家都能理解?

一堂成功的理財線上課,為他帶來財經界朋友合作開課的邀請、財經平臺的經紀約、出版社出書和很多內訓課程的邀約。甚至,李柏鋒還因此開了自己的公司,這些都是原本始料未及的。但是,也讓他再次印證了開課平臺擁有「讓眾生平等」的力量。

最後,他也建議有志朝這條路走的老師們,線上課程的操作策略以課程銷售半年後再出書,或是進行其他計畫較好;否則其他先買書的人,通常就不會再購買線上課程了。


★ Photo Credit:unsplash-logoSlava Bowman

★ 推薦閱讀:


★ 內容駭客系列講座(CHL5):如何經營企業官網、部落格與刊物 [報名中]

★ 內容駭客系列講座(CHL6):如何用簡報做內容行銷 [報名中]

★ 提升你的內容力,請別錯過《內容力:打造品牌的超能力》線上課程

Vista Cheng

鄭緯筌,「AI好好用」與「我愛寫筆記」社團創辦人,同時也是「Vista寫作陪伴計畫」主理人。曾任《風傳媒》產品總監和《數位時代》雜誌主編,現任企業顧問、講師與專欄作家,並在《經濟日報》與《科技島》撰寫專欄。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

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