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設計師,如何只花三個月就寫出爆紅文章?(上)


本文作者Chofy Lin,是一位太陽在巨蟹,上升在獅子,個性外M內S的平面設計師。 感謝授權「內容駭客」網站轉載,特此申謝。

【我們為什麼轉載這篇文章】這年頭要當一位斜槓青年,似乎都得先從「寫部落格」開始。Chofy Lin明明是位設計師,但她的寫作卻相當受到歡迎,甚至有凌駕主業的感覺。Chofy大方分享了她的部落格經營心得,如果您也想打造爆款文章的話,千萬別錯過此篇好文。


前言

說實話,在寫出「我如何在Medium寫出了篇篇爆文」這個標題前,筆者其實猶豫了很久,畢竟要自稱「篇篇是爆文」所需的恥度實在非常高。煩請各位先按捺住想吐槽的心情,容筆者說明一下這篇心得的由來。

筆者在Medium第一篇文章,始於今(2018)年的2月1日,而最近的一篇文章則是在5月4日。也就是說,筆者的寫作生涯將近三個月。剛開始使用Medium時,追蹤者約在250人上下,三個月後追蹤者上升到1300人左右。

真正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這個情況:

三個月內,筆者一共寫了14篇文章。其中有11篇文章的拍手數(claps)超過了一千個;也就是說,只有3篇文章拍手數未達千次。

寫出超過一千拍的文章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。有許多Medium上追蹤人數眾多的作者大大們,動輒就能寫出拍手次數極高的文章。

但在追蹤者只有一千人左右,且離開始寫作時間只有三個月的情況下,筆者達到幾乎每篇文章都破千次拍手的成果──讓人認為這件事似乎不尋常。補充說明:約在四月中旬,筆者的Medium追蹤人數才剛突破1000位。

這個成果激起了筆者的好奇心,因此決定將自己作為個案,研究探討三個月的寫作歷程。希望能夠釐清自己如何走來、並得到一些有趣的發現!

首先,關於為什麼開始寫 Medium


相信在Medium上追蹤筆者的讀者,大多並不認識筆者的背景──一位自由接案的平面設計師。但為什麼平面設計師要加入寫作的行列呢?這件事需要補充說明。

筆者決定開始寫Medium,主要源於三個理由:

一、 對於「寫作能力」的自我證明:

雖然筆者目前的正職工作是平面設計師,但大學是中文系畢業。從小到大都喜愛文字與文學,並且也自知具備相當的書寫能力。「設計」是在大學期間發展的另一條興趣,因此後來誤入歧途成為了平面設計師。

總結來說,筆者知道自己擁有較好的基礎投入寫作經營。事實上,因為長期在個人Facebook上記錄生活,也因此被誤認為是「部落客」。甚至被網友誤認為設計工作才是筆者的兼職,實在令人哭笑不得。


關於一個路走偏的成就紀錄

在此之前,雖然在Facebook寫了許多日記,但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認真寫長文、或者文學性的作品。光是對別人口頭說「我能寫」這句話是沒有說服力的,了解自己必須拿得出作品集。

因此,筆者決定開始寫部落格。一方面,我想試試看自己到底還「能不能寫?」,另一方面,也藉此將各種想法做出完整的紀錄,留下正式的文字作品集。

二、強化特色區隔,以及找到發展突破口:

經由前文說明,大致可了解筆者和其他設計師的背景差異。

眾所皆知,臺灣的設計接案市場相當競爭。要能在接案市場存活下去,不僅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實務能力,更重要的是能夠經營個人品牌──也就是為消費者找到一個「為什麼選擇你的理由」。

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應該致力於塑造個人特色。筆者於是想:自己的設計未必做得比別人更為精彩,但思考和邏輯卻比別人更加縝密。「能寫」這件事,某方面就證明了這個特性。所以筆者試著去突顯和強調此特質,直到能被人記住。

「善於寫作的作者」沒有什麼特別,「善於設計的設計師」也顯得理所當然,但是「善於寫作的設計師」這個標籤,讓筆者在廣大的設計師族群中開始有些與眾不同,這或許是斜槓青年真正的價值與意義。

三、建立個人品牌,投入平臺經營:

真正推坑筆者開始書寫的人,是銓識數位執行長陸子鈞。他在一月底時發布了底下這篇貼文,那晚憑著一股衝動,筆者就熬夜在Medium寫出了第一篇文章。

事實證明,這個開始非常值得。

陸子鈞的推坑紀實

作為一個設計師,通常投入經營的無非就是粉絲團、或者是作品網站。但隨著Facebook粉絲專頁的觸及率不斷調降,經營粉絲團已經變成了不可靠的選擇。除此之外,如果學其他設計師,將主力放在經營個人作品網站會是一個最好的投資嗎?請注意,筆者並非否定設計師應經營作品集,只是在此之外,思考有沒有對個人品牌更具幫助的途徑。

筆者的結論是:如果要投資,那就去做比其他設計師更擅長的事,那件事情就是──「寫作」。

由於Medium除了具備部落格的基本功能以外,也正同時發展出具有潛力的社群,而此社群中,「設計師」佔了頗大基數,契合筆者的專業背景,因此選擇了Medium作為經營的平臺。此外,Medium的作者付費牆計畫,以及良好的SEO效果,也都是筆者考慮的因素。

至於Medium具體帶來的效益,也接著歸納說明。

Medium寫作策略


開始在Medium寫作後,筆者馬上就得到了很不錯的迴響,引發了對平臺的興趣,開始用「觀察」與「測試」的心情在面對寫作。也因此,綜整筆者的寫作策略,其實就是「有目的的去寫作」

以下列舉四篇文章,作為個案探討說明:

開篇:自報家門




  • 測試:在新平臺能得到怎麼樣的回饋
  • 目標:把Facebook上的追蹤者,引導到新平臺上來


這是筆者在Medium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。當開始寫第一篇時,個人頁面基本上是沒有人會看的,讀者都還在Facebook上,筆者第一件該做的事情是:

  1. 告訴臉書的大家「我的部落格開張啦!」請到這裡支持我吧!
  2. 告訴 Medium 上的原生讀者「我是誰、以及我為什麼在這裡開始寫作」

也因此,筆者寫出的第一篇文章,是談論自己和「寫作」的關聯,以及筆者為什做這件事。類似戲曲角色出場時,必定先來一段「自報家門」的走法。

這麼做的目的,是基於個人品牌的經營。深入來看,若是在Medium平臺上剛認識筆者的讀者們,這篇開篇文章可能毫無感染力和意義。然而,如果讀者是從Facebook上就一路支持的追蹤者或朋友,那麼這篇文章的意義就大不相同,會有種「哎呀,我的朋友要經營部落格了,去支持一下!」的氛圍產生。

也就是說,這篇文章是為「特定的人」而寫的,而目標群眾(Target Audience)就是親友團。結果呢?

結果是:第一篇文章,拍手數就破了一千

這個拍手數令人感到驚訝。因為這是一篇既不實用、也沒有多大藝術性或技術性文章,它基本上完完全全只是筆者的成長自述。

筆者的想法是,並不是任何人在Medium上寫篇心情自述,都可以得到如此迴響。說實在的,在這人海茫茫加上資訊爆炸的現況下,有誰會想聽一個沒沒無聞的陌生人談自己的生平呢?但追根究柢,這個成果歸功於筆者預先設定了目標:「把Facebook上的追蹤者引到新平臺上來」。所以拍手的讀者,多半是親友與長期追蹤者,只有他們才會對筆者的故事感到興趣。

第一次的目標達成了,接下來呢?朋友開始為筆者把Medium部落格內容擴散出去;新的人開始認識筆者,第一步已經成功亮相了。

鎖定目標讀者,挑戰用下標決勝



  • 測試:以直覺抓出可能引起注意的關鍵詞,測試特定的主題與迴響
  • 目標:累積設計背景相關的讀者


關於設計報價的一些心得,以及我如何在一年中,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報價與年收」是筆者在 Medium 上的第二篇文章。扣除開篇,這才算是正式經營個人部落格的開始。

這篇文章開始決定了部落格的走向。筆者準備要談些什麼?接下來可能會寫什麼?

無庸置疑,既然筆者的專業是接案設計師,那麼最能談的是無非也就是設計了。在此之前,筆者對於Medium上的寫作方式並無概念,所以寫法只能依靠個人的直覺以及習慣。

筆者有一項寫作特色,也就是標題總是比別人長。這件事沒有必然的好壞,不一定值得學習,說不定還會有專業的編輯抨擊不該這麼寫。但筆者的想法很單純,只是覺得大部分的讀者會從標題決定要不要點入文章,所以筆者想把文章的賣點完整地呈現在標題上,告訴別人這裏面有什麼。當然,如果讀者連標題都讀不完,那也不勉強,畢竟筆者的內文也比別人寫得長。

所以,下標就變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

筆者憑直覺抓出了幾個可能吸引讀者注意的關鍵詞,包含:「設計」、「報價」、「一年中」、「(提高)年收」。這類標題的設定透露出了一些訊息,像是:

  1. 文章提到設計師最在意的設計報價,因為有許多設計師在接案時不知道該怎麼報價。
  2. 分享如何提高報價,甚至是提高了全面的「年收入」。
  3. 不只談怎麼提高收入,而且還是在一年內如何提高。(暗示著快速)

到此,筆者認為組合關鍵詞也是一個問題。比方說,筆者曾經在三組標題間猶豫不決:
  • A.關於設計報價的一些心得,以及我如何在一年中,成功將自己的報價與年收翻高三倍
  • B.關於設計報價的一些心得,以及我如何在一年中,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報價與年收
  • C.關於設計報價的一些心得,以及我如何在一年中,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報價與收入
這三組文章標題的差別,主要在最後面的一段該如何取捨。以聳動性而言,「翻高三倍年收」顯得很強烈,但是看起來總是感覺太過炫耀、甚至多到有點討厭。必須承認的是後面兩個標題有同樣的味道,但力度而言減弱許多;說不定還會有人斤斤計較,追著我去細數三倍年收到底從何而來。

「希望得到注意,但又不能太令人討厭」成了一個需要考慮的重點。

同時,以B和C的「年收」與「收入」而言,「收入」這個詞卻有些太內斂了,而缺乏吸引力。「年收」說明著一年收入,是一段長的時間;「收入」可能只是指一時、或者一個月。換言之,當筆者使用「年收」時,會給人一種「這整年收入都提高了」、「一整年都過得很好的感覺」。

雖然讀起來只是一點點不同,給人的感受其實差之千里,此謂煉辭。說到這裡,大家不知道是不是已經發現筆者的吹毛求疵?因為一字一詞的使用,都會對讀者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。而結果的不同,其實就來自於細節的堆疊。

說了太多,那麼就直接來看成果吧……

這篇文章得到了9400次的拍手,同時在個人Facebook上被轉載140次(原貼文如下)。



這篇文章幸運地成功,原因是它大量地被轉發到各種社團、被名人設計師所分享。社群的擴散力量把文章超乎想像地散布出去,這種效果並非自己能夠預期的。

不過如果談及筆者是否做對了任何一點事,那麼想必是標題相當程度地戳到了目標群眾的痛點吧!

開發潛在讀者,測試新內容主題:


  • 測試:除了「設計」以外,開發其他自己擅長、能夠寫的主題
  • 目標:得到設計領域外的讀者,更準確來說,是「感性的女讀者」

在寫完第二篇設計報價文章後,筆者陷入了迷茫。「第二篇文章很成功,接下來該寫什麼呢?」是不是該繼續不斷的寫設計或者報價、或者任何討巧能吸引設計師注意的題目呢?這件事讓筆者掙扎許久。

可是,回歸到想寫部落格的初衷,發覺其中的重點是:自我記錄,以及自我實現。

筆者想透過文字去敘述自己真正想說的話,同時也記錄下有意義的事。如果因為只在意部落格的利益經營,而不能寫自己真正想寫的事,那麼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?

所以筆者很快地想出自己想寫什麼,想把上一段戀情記錄下來。因為對筆者我而言,那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經歷。多年以後,自己可能會完全忘記對方、可能不記得細節,可是卻想將自己如何走到現在寫下來,留給未來雲淡風輕地去懷念。

從感性角度而言,這篇文章的設定,對於筆者個人的意義較大。但從理性角度來看,這個主題的選擇難道毫無策略可言嗎?並非如此。

現在,既然已經知道了自己能寫「設計」相關的主題,那麼還有什麼題材適合筆者寫呢?

這個問題,回歸到我的潛在讀者有誰?

大致來說,目前Medium上原生的閱讀流量較低,大多數的流量仍歸功於分享到Facebook後導入。那麼真正的問題應該是:「筆者的Facebook讀者有誰?」

筆者的臉書朋友族群,大抵分成兩大區塊:一是人文社會學院的朋友,另一類是設計圈朋友。重點來了,大學時的人文社會學院朋友,以女性居多,而高中時讀的也是女校。也就是說,筆者有一大票的女性朋友。所以該寫些什麼主題,能讓女性讀者感興趣呢?

那不正是「感情」了嗎?

因此,這篇文章一方面滿足了自我記錄的需求,一方面也達成了對部落格經營的目標測試。最後來說,結果呢?

結果得到了1600次的拍手次數,以及比先前更多的私人訊息與留言。

也就是說,在「互動」程度上,這篇文章比先前更強烈的引發了讀者的共鳴,達成了預期的目標。缺點是這篇文章弄哭了很多人,筆者還回了不少訊息,安慰讀者不要難過。

該文章的另一個收穫,是得到Womany女人迷的邀約轉載,讓文章第一次登上知名的媒體平臺。而這篇文章在該網站,累積了超過8000次觀看次數。


有趣的拍手實驗,我和Medium讀者的秘密交流



  • 測試:如果隨心所欲的寫日記,會得到什麼結果
  • 目標:沒有確切的目標,如果真要說的話,是「希望我隨興寫的日記,也能受讀者喜歡。」


「希望就算是隨興寫作,而不是認真寫的文章,讀者也會喜歡。」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貪心了呢?

必須承認,筆者在寫了前面幾篇文章後,開始感覺到有了包袱。因為篇篇都是破千拍的爆文,開始變得不敢隨便亂寫。那麼隨性而發的日記,該如何安放呢?

寫作當天是霍金逝世的日子。晚上筆者看了電影《愛的萬物論》,覺得深有感觸,因此突然想做一個實驗:放下包袱,不要想寫作之類嚴肅的事,就純粹寫一篇日記吧?把最近想的事都隨心寫上去。有趣的是,筆者在文章的最後特別做了一項實驗,內容如下:


詳細內容可點入連結觀看


簡而言之,筆者進行了一項實驗:寫下一篇非實用、非知識性的文章。但請求讀者如果喜歡、願意看筆者繼續寫下這樣的文章,請按下拍手,將心意傳達給筆者。

這個「討拍」的做法看來雖很取巧,實際上得到的回饋卻很感人。

為了增加實驗性,筆者完全沒有將這篇文章分享到Medium以外的平臺。也就是說本篇的流量、拍手數,完完全全來自於平臺本身的讀者(流量數字如下圖)。

而這些讀者總共給了筆者800多次的拍手回饋──他們對筆者一篇私言私語提供如此多的回饋,只為了讓筆者感受到支持心意,這不是非常感人嗎?

這是屬於我和讀者,那天晚上一時興起的秘密實驗。



SEO布局寫作測試:文章搜尋引擎優化


  • 測試:想知道確切去將SEO建議加入寫作規劃中,能帶來的反應
  • 目標:希望將「設計寫作」或者「設計寫作者」這兩個長尾關鍵字,推上搜尋第一頁

先前筆者曾在Google上做過關鍵詞的搜尋測試。結果發現,在搜尋「接案報價」、「設計接案」、「設計報價」這些關鍵詞上,都可以在Google搜尋結果前幾筆找到自己Medium上的文章作品。測試的詳細情況可見以下方貼文連結,而貼文下的留言網友也給了不少很棒的專業意見。



只是,先前累積的結果是無意而為之,因為筆者並不了解SEO的相關作法。在筆者進行了這次測試後,引發實驗的興趣,因此在最近的一篇文章「Medium 上推薦追蹤的設計寫作者名單,以及透過整理名單我發現的事」裡,決定將SEO的相關建議,確切的布局在寫作過程中。想試試看在「刻意而為」的情況下,到底能不能得到具體回饋。

至於該怎麼進行SEO搜尋引擎優化呢,其他光網路上的入門教學文就實在太多了。如需參考,推薦閱讀魏佑竹 Jude所寫的這篇「零廣告預算!我如何用 SEO 小技巧,寫出 Google 自然搜尋第 1 位的文章」。



那麼回頭來看筆者的實驗結果。這次的作法,是將重點測試放在「設計寫作」或「設計寫作者」這兩組長尾關鍵字上。畢竟無論是「設計」或「寫作」這些短關鍵字都競爭激烈,這樣的測試,可能無法看出明確成果。

筆者想像的情境是:如果某天,任何一個設計師也想投入寫作的話,他們只要搜尋這個連結「設計」和「寫作」的關鍵詞就會找到這篇文章。換言之,筆者嘗試追求成為「設計寫作界的第一把交椅」(莫名其妙的一個封號)。同時,也引導設計師們如何入門寫作。

筆者在4月30日發布了這篇文章。在經過兩週之後,下面是在5月13日嘗試搜尋的結果:



以無痕視窗搜尋「設計寫作者」的顯示結果

結果顯示,筆者僅用兩週的時間,便將自己布局寫出的文章,衝上Google搜尋結果第三位。同時「設計寫作」這個關鍵字的搜尋結果,雖然並未出現在第一頁,但有可能和測試的時間長短,以及關鍵字設定有關,仍有許多增進的空間。

總而言之,這個初次實驗的成效仍然是成功而明確的。

這也表示,如果用心規劃個人在Medium上的文章,任何人都有機會可以得到很好的SEO回饋。提供給寫作者們參考!

換場前小憩

計算一下發現已經累計了7000字,大家應該也看累了。報告先到這邊,後面繼續談,我們下一篇繼續!

㊕ 同場加映:一位設計師,如何只花三個月就寫出爆紅文章?(下)


★ Photo Credit:Chofy Lin

★ 讓產生靈感成為習慣,請報名6月4日大內高手講座:建立靈感資料庫

★ Vista讀書會五月專場:《場景革命》。

★ 提升你的內容力,請別錯過《內容力:打造品牌的超能力》線上課程。

秦振家 Fabius Chin

現任:「內容駭客」網站共同創辦人 經歷:在行銷公關領域,秦振家曾任:賽門鐵克(Symantec)資深公關專員、組合國際電腦(Computer Associates)公關經理、LiveABC行銷協理和汎宇電商行銷協理等。在媒體領域,曾任:PCWeek資訊新聞周刊新聞召集人、PC Computing電腦應用月刊主編,以及資策會《創新發現誌》議題總監等職務。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

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