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陣子有關「複業時代」、「斜槓青年」與「零工經濟」等類似主題的書籍大量出現,代表現今有不少人想要尋求個人收入多樣化管道,或是思考能將興趣化為收入的方式。希望設法多一些賺錢的機會,來應付不斷上漲的物價和生活開銷。
以目前來說,想要自己馬上開始動手做一件新工作,尤其是網路型態的服務,在技術上已不是太大困難。Vista老師以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舉例,只要找得到電力和Wi-Fi無線網路,幾乎馬上就能搭配其他免費網路服務,啟動自己想做的一些事,然後得到回饋進行調整。
想要從事複業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或者是說,想要「複業」,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開始,而是得經過細心的盤算和策畫,才有可能去賺「第二桶金」。
這讓白熊想起了孫子兵法始計篇裡提到的:「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;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無算乎!」。沒有先仔細盤算和計畫,單想靠「複業」勝出的機率也一樣不會高。
說到對複業的計畫,在這次【Vista讀書會】針對《複業時代來了》一書的導讀,Vista老師一語道破了大家最容易混淆的本質性問題:到底複業和副業有什麼不同?為什麼大家看起來都是想做複業,但結果卻成了副業?
- 副業:加法思維。
馬上就能做,但這份新工作誰都能做,做了就只是再賺到辛苦錢的,就是副業。 - 複業:乘法思維。
只有你能做得好,而且這份新工作和自己原本的工作相關,或是結合了現有工作和興趣,能夠發揮相輔相成的乘數效果,就是複業。
評估再評估,檢驗復檢驗,小心駛得萬年船
接著,Vista老師還進一步為大家分析,開始從事複業前的5項評估要點:- 可行性:能投入多少時間?能持續做下去嗎?
- 說服力:自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嗎?而且能一直保持領導地位嗎?
- 獲利潛力:潛在客戶願意付錢嗎?付多少錢?要做多少案件才算賺到錢?
- 效率:能做到多快完成一個案件?能比比競爭者更快更好嗎?
- 動力:如果只是想賺錢,但卻不喜歡這份工作,無法產生金錢以外的動力,還是不要做的好。
評估以上這些複業可能的大方向之後,大家還要對3項外部環境和自己的能力進行檢驗,不要冒然投入:
- 目前有無競爭對手?
- 競爭對手是否已賺到錢?
- 自己是否能把產品做到與眾不同,甚或超出消費者預期水準?
接著要思考塑造出產品「獨特賣點」的5點考量,才能與眾不同:
- 更好(或更低)的價格
- 方便
- 品質更好
- 更多樣化
- 更好的客服或產品保證
而在開始經營自己的複業之後,還要應用書中的「有袋動物法」,和較大的平台合作,逐步帶入案源,養大自己。要不然就會在草創初期就碰到潛在客戶難尋的困境,還等不到成長茁壯就先壯烈犧牲了。
而在從事複業時,針對書中提到的人脈開拓,白熊個人的想法,是得多依賴「合作誠意」。像是在剛起步時,需要別人推薦或協助,不能只靠一封信或是一張嘴,就直接去和不認識或不熟悉的對象交涉,希望人家白白地提供資源供你使用。套句業界名言,這不曉得要累積多少「陰德值」(也就是之前幫助別人所累積的信任感)才能辦得到呢。
本書作者丹尼爾‧迪皮亞扎以自己的經驗為例,說明「陰德值」是可以製造出來的。為了拜託一位不熟悉的Podcast業者合作,丹尼爾主動找了認識的自媒體平台老闆一同進行資源交換,說明可洽談彼此拉抬的可能,果然因此順利得到該Podcast業者的協助。
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,如果你只想兩手空空地去空手套白狼,沒法給潛在合作對象一點好處,別人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,將他的資源免費提供給你。所以可以善用自己本身,或是能夠掌控的外部資源,進行類似以物易物的交換,讓你的複業能夠更快獲得成長資源。
被動收入 vs. 主動收入,誰是王道?
在讀書會當中,不少同學和Vista老師談到,不論是否要透過複業,其實很多人都想創造「被動收入」。但每個人對被動收入的認知不一定相同,因此在討論之前,一定要先溝通彼此之間對「被動收入」的定義。就白熊本身而言,其實不認為有「被動收入」這件事。拿投資來講好了,要從股票賺錢,得先研究大盤趨勢面(經濟走向、國際匯率、各國股市......)、法人的操作籌碼面、目標股票的基本面以及K線圖技術面考量,還得定期持續檢視變化。想要優遊於股市,就得主動投入時間和精神,還有繳學費(賠錢)的壓力;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投資股票,都不像是能夠躺著賺的被動收入。
而買賣其他金融商品,如房地產、期貨和保險等,所投入的時間與成本,都不見得比股票來的少,同樣都得做足功課,冒險犯難。就算是想等著繼承遺產好了,也得去先討好老爹老娘,得付出時間和成本的。要不然兄弟姊妹好幾個,自己如果是最不孝順的一個,怎麼會輪的到繼承權呢?
所以大家就別多想了,還是努力往自己擅長、或是喜歡去做的領域,盡情發展複業吧!
★ 補充書單:
★ Photo Credit:Vista 拍攝
☛ 想學會用簡報做內容行銷嗎?快來報名「內容駭客」四月講座。
★ 想讓您的部落格被更多人看見嗎?快來報名「精進內容力」站長課程。
★ Vista讀書會四月專場: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
★ 提升你的內容力,請別錯過《內容力:打造品牌的超能力》線上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