まろ的寫作教室:第六課【準備作業】敘事方法與分鏡(上)


本文作者まろ,為輕小說《南十字星》的作者,希望能以自身經驗讓更多朋友寫出好故事。感謝授權「內容駭客」網站轉載,特此申謝。

前提是靈魂、衝突與脈絡是筋骨,而敘事就是肌肉。

最近,一直有網友因為「如何寫好小說」找上門。所以,我把自己寫輕小說的經驗,整理成34個主題,分成【準備作業】、【劇情流程】與【寫作經營】三個階段。

無論你是想寫小說傳記企業沿革,這些文章都能給你幫助。不管你的寫作程度為何,我都會在【準備作業】、【劇情流程】這兩階段帶你完成一篇作品,馬上就開始吧!

敘事的成敗關鍵,就在於能否讓讀者被角色附身?

歡迎回到寫作教室!本篇【敘事方法與分鏡】是【準備作業】的最後一個單元,這個單元很特別,你將學到的技術不只可以用在寫小說、傳記、企業沿革,也可以用在遊記、報導。但為了快點讓大家進行練習,本堂課不會非常詳細地介紹敘事,到了【寫作經營】的階段,會在【文字調性】、【細說分鏡】、【五感寫作】、【特殊表現形式】這些單元詳細說明。

話雖如此,敘事在寫作中是個很遼闊的領域。本堂課會分成基本的【敘事者與觀點】與進階的【分鏡技巧】來教學,只要學會基本的敘事方法,就能夠進行【劇情流程】的寫作練習囉!

課程開始前再提醒一下,雖說敘事技巧可以獨立於第二至第五堂課的各種劇作要素,但要完成一部完整的劇作,還是建議你從「まろ的寫作教室 tag」確認一下,是否已經讀完第一到第五課的內容。如果你並不想創作幻想系故事,第五課(上)可以略過。

好的,為了接下來的解說方便,我要先定義一篇文章的文句構成,從小到大依序為:
  1.  句:以一個句號、問號、驚嘆號結束的短文,前後都用空行隔開。撰寫小說時,角色對白本身就是一個「句」,而對白後面所接的敘述,也是一個「句」。但當較短的對白與敘述句接在一起時,我們還是可以把它當作一個「句」。你也許會想問,如果對白本身就不只一個句號呢?如果是類似「啊。是這樣的啊。」那當然還是一個「句」。句的最重要特徵就是很短,通常會在一行之內。例如:
    (空行)
    「哪。」伴隨在輕微的吸氣聲後,世界重新轉動。
    (空行)
  2.  段:多個句子直接連接在一起,可能是頭尾相接,或是前後相接,整個「段」前後都用空行隔開。通常在一個「段」裡面,會帶有微幅的劇情轉折,我個人建議「段」不要超過十行,例如:
    (空行)
    「我……我要走了,妳自己多小心。」臉上被染成女孩髮緒般紅色的少年急忙要起身。
    「誒誒?對不起啦,這次是我不對。我太過分了,真的抱歉啦,佐原同學請原諒我吧。」
    卻被女孩抓住了衣袖,她請求的表情像是在說著「所以,請你不要離開」那般。女孩收起了誇張的笑容,壓低的長睫毛遮蓋著哀傷。那神情吸住了少年的目光,世界宛如只剩他們兩人那般的寂靜無聲。其他的一切,都只是陪襯女孩的背景,與為此灑下的光。
    (空行)
  3.  節:由多個段組成,完成一章之中的小事件(衝突),通常會用特殊符號隔開,例如我就偏好用多組「***」符號隔開。在一個「節」當中,一定要觸發並解決一個小事件,通常也是連載的最小單位,例如《南十字星》連載時的「第一回其之一」的「其之一」就是「第一節」的意思。
  4.  章:由多個節組成,必須是中型到大型的事件(衝突)。也就是說,一個「章」之中的所有「節」必須持續累積小型衝突,在一章結束時,如果角色間的關係沒有明顯變化,就是拖戲了。例如《南十字星》連載時的「第一回」就是「第一章」的意思。
  5.  篇:由多個章組成,「篇」的概念比較模糊一點,有些故事分成「本傳」與「外傳」,這就可以說是「篇」。另外,有些故事會分成「季」,每季也可以說是一個篇。你可把「篇」的概念當作成「一個完整故事的規模」。所以《南十字星》與《南十字星:第一季》都算是「篇」喔!
為什麼要先定義「篇章節段句」咧?因為對於敘事者非常重要。接下來,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敘事者,一般的敘事者有這五種:
  • 客觀觀點:只描述情形的新聞報導,例如「這碗刨冰上面淋了果醬」。
  • 修正後的客觀觀點:帶有敘事者情感的報導,例如「這碗刨冰淋了果醬,看起來好美味!
  • 第一人稱主觀觀點:以主角的視野來敘事,例如「『嗚哇!』我吃了一口。天啊!這果醬刨冰怎麼會如此美味!?
  • 全知觀點:以旁人觀點敘述,但可以傳達被述者的感受,例如「『嗚哇!』まろ喊了一聲,這刨冰的美味震撼了他。
  • 修正後的全知觀點:以旁人觀點敘述,傳達或猜測被述者的感受,例如「『嗚哇!』まろ喊了一聲。到底是敏感性牙齒還是太過美味?不過看他那一臉幸福的表情,想必是非常美味。
一般來說,在「句」與「段」之中,必須是相同的觀點。舉個例來說:

「嗚哇!」我吃了一口。天啊!這果醬刨冰怎麼會如此美味!?
老K也吃了一口刨冰,覺得超級美味。

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?因為第一句是第一人稱主觀觀點,但第二句變成全知觀點了。光憑字面上的描述,敘事者怎麼可能知道老K的感受。所以我們可以換成這樣:

「嗚哇!」我吃了一口。天啊!這果醬刨冰怎麼會如此美味!?
轉頭一看,老K也吃了一口刨冰。看他那陶醉的樣子,肯定也覺得很美味

「段」的用途,就是用一種觀點或敘事者,進行一個簡單的描述。所以換段不是隨便留空白行,是你決定要換一個觀點或敘事者進行陳述,或是要刻意造成短暫的停歇,才進行換段。像是這個以修正後的全知觀點來切換敘事者的例子:

「啊咧?阿光你今天還真早啊。」
慢跑進到楓樹公園的草莓,發現熟悉的身影已經在暖身了。(依稚的視野)

「想起了以前的事情,有點睡不著,就早點出來了。」阿光如此說。
「……」草莓的表情,浮出了些許陰霾。(依稚的情感)

「你在……生我的氣嗎?都是因為我的……」
「並沒有。妳想太多了,依稚。」
阿光果斷地鉗住了草莓的話(轉為阿光的觀點)。清晨的光,映在他的金髮上,有種銀色的質感。他身上的連帽運動外套,與草莓是同一個款式(以阿光的服裝為基準)。兩人間隔著四五步的距離,寒風從中間穿過。

那麼,為什麼第三段要切換到阿光的觀點呢?因為接下來他對依稚的回應非常重要,我們必須把焦點轉向阿光。除非你使用全知觀點,不然敘事者對於其他角色的情感,都是出於外在表現的臆測。你必須切換觀點,才能表現出每個角色的深層情感

說到這,想必你就不會問我「寫小說要用哪個觀點比較好?」。我會建議你用修正後的全知觀點,偶爾用一點客觀觀點全知觀點。如果你寫遊記或報導,當然是要以修正後的客觀觀點第一人稱主觀觀點,這樣會比較有感情。

好,我猜你會想問,那為什麼不推薦全知觀點或是第一人稱主觀觀點呢?不推薦全知觀點的主要原因是:全知觀點太過強大,你不能對讀者隱瞞,所以缺少了曖昧與朦朧的美感。例如:

「既然是我帶妳來的,我就不會後悔。」阿光走向草莓。空氣中,兩人的體溫相觸。
「但我說過了,我並不是只為了讓妳見到佐原。而是希望妳見到他後,認清楚綑綁妳這十幾年來的,只是妳自己想像出的完美男孩。我是想讓妳死心。」
「………嗯。」面對慢慢接近的阿光,草莓只無助地應了一聲。
「我還是要說。」被阿光扶住肩膀的草莓,卻反射性地顫抖了一下。

你看到了阿光與依稚的動作,但你知道他們倆這時的心情嗎?我為什麼不寫出來?就是要讓你想啊(大笑)。因為我沒有明確地指明情感,讀者會套用自身的經驗去猜測,這時會造成緊張感。所以接著,我必須讓讀者放下懸起的心。

說完,阿光抱住了全身顫抖的草莓。草莓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,身體卻像是僵直般無法動彈。也許她也想抱著阿光,可是她做不到。
『神啊……為什麼我的心裡面不能只有阿光就好了呢?阿光總是對我這麼好,但我卻忘不了阿哲,難道一定要這樣折磨我嗎?』草莓的眼眶噙著淚光,罪惡感凝固了她全身,令她難以呼吸。

上面這段敘事者漸漸增強了自身觀點的信心,從「也許她……」強化為「令她……」。這段明確地表示依稚的情感,她僵著不是因為討厭阿光卻跑不了。而是在她心中,對阿光與佐原的情感近乎相當,所以她無法給出任何回應。因為受限而產生的曖昧感,這種被精確控制的不可靠敘事者,正是修正後的全知觀點最大魅力

有位作家以「附身」形容小說的創作過程,我相當認同。創作的過程中,作者被各角色接連附身,以寫下各自的觀點與感受。如此,讀者也就會感受到被角色附身的過程。

所以說,只要你的故事能讓人移情,有共鳴,在全知觀點修正後的全知觀點,你可以讓讀者與所有角色發生共鳴!這點,在第一人稱主觀觀點比較難做到(理論上來說可能是做不到),第一人稱的主角只能臆測別人的想法,除非你的第一人稱的主角能把其他角色的情感傳達得很好(甚至是讀心術),不然你的讀者只能與主角共鳴。

然而在第一人稱主觀觀點有個陷阱,你會看到許多名人的「私小說」,不見得對於其他角色的情感有著墨,但還是賣得挺好的。名人的「私小說」算是一種變相的自傳,販賣的對象是粉絲,所以主要是滿足粉絲對偶像的窺視欲,這點與一般虛構小說是不同的喔!

不可置否,主觀觀點與全知觀點都有其優勢。那麼,在一篇作品中,可以結合以上兩種觀點嗎?答案是可以,但必須在分「段」、「節」、「章」的時候。由於更換觀點需要進行定義,在分段時更換主觀與全知觀點,會需要一些轉換,例如從回憶中醒來、從夢境中醒來、昏倒之後等等。這樣的寫法會比較實驗,下篇會有範例,但先不做詳細解說。

最後來談談插敘與倒敘,除非你要寫編年史,不然肯定會使用插敘。插敘就是在故事進行當中,為了解釋重要事件,而讓時間軸暫時回到過去,當解釋完成就會切回來。例如:

「依稚……?」佐原脫口而出這個名字。
「你漏了最後一個字喔,佐原同學。」
草莓神秘的笑容,與這個她本人沒有發覺的性感姿勢,都和祭典那晚(重要事件)一模一樣。


「嘛,我忽然覺得這樣太便宜你了。」(重要事件的插敘開始)
在撈金魚攤,草莓從佐原身旁退開後倏地起身,害得佐原急忙轉頭才沒見到她的短裙走光。

在解釋完「祭典那晚」發生什麼事之後,我們需要把時間軸切回。

「…不好意思,我太多話了。」意識到自己多管閒事的佐原,鬆開了草莓的肩膀。
「……噗。」草莓笑了。
「你啊,真是個奇怪的傢伙呢。」她笑得很燦爛。(插敘中的事件被解決)

燦爛得好似是那夜空中閃亮的星宿。(抽象的燦爛)
燦爛得與某個久遠的記憶重疊。
燦爛得彷彿穿透佐原心裡所有的角落。

今夜最後的記憶,燦爛到近乎純白。(像是電影院銀幕那刺眼的燦爛)

『今夜之後………我只為了保護妳而存在。』(切回原本的時間軸,而且對白是伏筆)
大銀幕上,身上鋼鐵裝甲已經破爛不堪的男主角,在建築物即將倒下壓到女主角之際,用全身為她撐住了那巨大的水泥屋頂與扭曲的鋼筋。開啟的面罩裡,滿是汗水卻硬是故作輕鬆的表情不時閃過痛苦掙扎。

所以,千萬別在故事開頭用旁白或獨白解釋世界觀與角色的過去。請在最低限度的解釋之後,馬上開始序幕的事件。至於重大事件的解釋,就用插敘完成吧

至於倒敘,最經典的應該是《百年孤寂》的第一句

許多年後,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,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。

什麼!一開場就暗示讀者,主角會死!?倒敘就是以整部作品的高潮點,將開頭的伏筆升格到懸念。我必須承認,這種敘事真的很強大。但同時,若這個高潮點真的是唯一的高潮點,讀者的負評也會很強大

因為讀者一開始就知道故事的高潮點,而且抱持「好想知道這個高潮點會怎麼引爆」的心情在看故事。如果沒有更強大的高潮點,那就像是把精華全剪進預告片的電影,觀眾看了會覺得浪費錢與時間。

倒敘與觀點人稱切換,或許是敘事方法當中最難以掌握的部份,一開始也不用急著去追求。若你不是因為心裡已經出現某種意象,非用這種方式表現不可,那就只是單純的炫技了

我們在下篇【分鏡技巧】(點擊即可閱讀)會看到許多有趣的做法,若你已經掌握了本篇的基本功,歡迎你也來試看看!

まろ(Maro Huang)

蜉蝣於人間的精神病患者。 因為校刊缺稿而寫了短篇小說處女作,也因此保住國文沒被當。 喜歡日韓流行樂、喜歡奇幻也喜歡科幻,有時也看歷史題材;從青春純愛到輕度BL與獵奇皆可下嚥,可說是生冷不忌、葷素不拘,被朋友讚譽(?)有寬廣的守備範圍,近來特別喜愛青年漫畫。 正在尋求人生的意義與一位像貓的女孩,頑強地構築著靠創作混飯吃的夢想;很希望自己也會畫畫,但還是認份地寫著《僅此唯一》的第三話與最終話。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

نموذج الاتصال